Science Advances:研究发现植物辅酶Q合成途径关键酶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陈晓亚研究组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题为A unique flavoenzyme operates in ubiquinone biosynthesis in photosynthesis-related eukaryotes的科研论文。该研究鉴定了真核生物线粒体中辅酶Q合成途径的
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发文首次报道植物脱毒技术在植物-土壤-微生物互作反馈机制研究领域的应用
近日,浙江大学农学院毛碧增研究员课题组在《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Insight into the root growth, soil quality, and assembly of the root-associated microbiome in the virus-free Chr
超富集植物龙葵响应镉胁迫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周培教授团队在生态环境领域国际著名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中科院一区 Top)在线发表了题为Comparative cytology combined with transcriptomic and metabolomic analyses of Solanum nigrum L. i
Horticulture Research:酸浆属果实进化发育基因组变异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茄科酸浆属(Physalis)宿存花萼在受精后随浆果发育迅速膨大,形成“中国灯笼”或膨大花萼综合征(ICS)这一创新形态,包裹浆果。然而,酸浆属果实形态、生化特性及其起源背后的遗传基础有待探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贺超英研究组等合作完成了毛酸浆(Physalis pubescens syn. P. floridana)基因组的组
MNFR:富含基于植物性产品的饮食方式或能降低老年人群认知功能受损的风险
来自巴塞罗那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富含植物性产品的饮食方式或能降低老年人认知功能受损和痴呆症发生的风险。
Current Biology:全寄生植物盾片蛇菰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复制机制与转录模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寄生植物通过吸器从寄主植物获得生存所需的营养,是一种独特的生活习性,该习性在被子植物中独立起源了十二次,产生了4500多种寄生植物。寄生植物通常表现出营养器官退化、叶绿素部分或全部丢失、基因组特化等特征。研究寄生植物的基因组特征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寄生习性的进化机制。植物细胞内有三大基因组,即核基因组、质体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目前寄生植物的基因组研究主要聚焦于
Science子刊:陈晓亚研究组发现植物辅酶Q合成途径关键酶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陈晓亚研究组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题为“A unique flavoenzyme operates in ubiquinone biosynthesis in photosynthesis-related eukaryotes”的科研论文。该研究鉴定了真核生物线粒体中辅酶Q合成途径的苯环6位羟
东亚-北美植物多样性时空差异研究中取得进展
生物多样性在地球上分布不均匀,探讨这种不均匀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及形成机制是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前沿问题。东亚和北美同处于北半球,纬度、面积、地形、气候和环境相似,两个地区在地质历史上均属于劳亚古陆,拥有相似的植物区系来源,但东亚现生的维管植物种类是北美的1.5倍。因此,东亚和北美是揭示生物多样性不均匀分布格局与形成机制的理想区域。过去学者主
研究揭示麂属动物染色体融合的分子机制及其基因组三维构象的演化
麂属动物是鲸偶蹄目、反刍亚目、鹿科、麂亚科下的一类哺乳动物,属内各物种间差异巨大的染色体数目而受到生物学家关注,是研究哺乳动物成种机制和染色体演化的优异模型。小麂、黑麂是我国特有的物种,黑麂和贡山麂是我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麂和贡山麂都有8条(雌性)和9条(雄性)染色体,它们的核型却不相同,而小麂有46条染色体。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对多种
The Plant Cell:揭示磷脂酸PA调控植物低氧信号转导的新机制
低氧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与产量最常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洪涝/水淹造成的淹没或积水降低了植物所处环境中的氧气浓度,使细胞处于缺氧状态,从而影响植物正常生理代谢和生长发育,导致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威胁农业安全。因此,研究植物对低氧胁迫的感知和信号转导机制,对于深入理解植物水淹适应性、保障洪涝灾害后作物稳产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践意义。目前,植物低氧响应的生理适应性机制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