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新冠病毒突破人体防线的能力真的太强了!
顶尖学术期刊《细胞》22日以“提前公开”的形式,在线发表了一篇关于新冠病毒的重要论文。一支大规模跨国团队在浩瀚的数据库中“挨个排查”,找到了三类最有可能受新冠病毒直接攻击的细胞类型,还发现了它入侵人体细胞的又一狡猾之处。研究作者们表示,尽快共享这些数据和发现,将有助于集中力量阐明新冠病毒在人体中的作用,“弄清楚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被感染,以及怎样才
SARS-CoV-2可通过关键鼻细胞侵入人体!
2020年4月27日讯 /生物谷BIOON /——鼻部的两种特殊细胞类型已被确定为可能是COVID-19冠状病毒的最初感染点。科学家们发现,鼻部的杯状细胞和纤毛细胞中含有大量的SARS-CoV-2病毒用来进入我们细胞的蛋白。作为人类细胞图谱(HCA)"肺生物网络"的一部分,来自威康·桑格研究所、格罗宁根大学医学中心和法国国家科学院等的研究人员及其合作者,对这
揭示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进入人体呼吸组织机制
2020年4月24日讯/生物谷BIOON/---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之前称为2019-nCoV)导致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也称新冠肺炎),如今正在全球肆虐。是什么让SARS-CoV-2成为如此大的威胁?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在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的Jose Ordovas-Montanes博士和麻省理工学院的Alex K. Shal
Nature:利用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重建人体分节时钟
2020年4月3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日本京都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利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重建出人体分节时钟(segmentation clock),这是胚胎发育研究的焦点。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4月1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Recapitulating the human segmentati
Nat Med:医生绘制了人体的COVID-19免疫反应图
2020年3月28日讯 /生物谷BIOON /--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近日表示,他们已经绘制出人体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免疫反应图谱,这是对抗这种全球杀手的一个潜在突破。一组科学家检测了一名感染了COVID-19的患者的血液样本,该患者因中度症状入院治疗。发表在《Nature Medicine》杂志上的这项研究的作者们说,这是专家们首次绘制出人体对这种新疾病的一般免疫
首次用CRISPR在人体内治疗疾病!
2020年3月6日讯 /生物谷BIOON /——一名遗传导致失明的患者成为了第一个直接接受CRISPR-Cas9基因治疗的患者。这项治疗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临床试验的一部分,目的是测试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去除突变的能力,这种突变会导致一种罕见的情况,即莱伯氏先天性黑蒙症(LCA10)。这种疾病是导致儿童失明的主要原因,目前尚无治疗方法。在最新
Cell Mol Life Sci:人体的天然信号载体可以帮助黑色素瘤扩散
2020年3月7日讯 /生物谷BIOON /--芬兰的一项新研究为黑素瘤细胞如何通过其分泌的胞外囊泡与其他细胞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人员发现,黑素瘤细胞分泌的胞外囊泡利用所谓的hedgehog信号通路来强化其目标细胞的恶性特性。这一发现有助于开发更好的黑色素瘤治疗和诊断方法。这项研究发表在《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
挚盟医药在研HBV衣壳形成抑制剂ZM-H1505R美国临床I期完成首次人体给药!
2020年03月07日讯 /生物谷BIOON/ --上海挚盟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挚盟医药”)近日宣布,其在美国进行的ZM-H1505R首次人体试验,已完成第一个剂量组给药,经安全评估委员会评估,安全性良好,顺利进入第二个剂量组。ZM-H1505R是一种新型的在研乙型肝炎病毒(HBV)衣壳形成抑制剂,由挚盟医药开发用于治疗慢性HBV感染。目前在美国开展
西湖大学周强课题组深度解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体宿主的奥秘
2020年2月23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关于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研究成果可谓是层出不穷,这不,来自西湖大学周强课题组的研究人员近日在预印版平台bioRxiv连发两篇文章清楚解析了新型冠状病毒是如何侵袭人体宿主细胞的,相关研究结果或为后期研究人员改进并开发新型治疗药物提供非常有价值的线索和信息。首先,在第一篇题为“Struct
AxoMax Technologies修复受损神经元技术将首次进入人体试验
近日,由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 of Pittsburgh)衍生的初创公司AxoMax Technologies开发了一种可生物降解的神经导管(一种聚合物管),其中装有促进生长的蛋白质,可以修复受损神经,而无需移植干细胞或供体神经。到目前为止,该技术已经在猴子中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已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