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德国“无症状感染”论文被指缺乏足够证据,世卫: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现象罕见

自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以来,河南、浙江、广东、山东等地出现了多例无症状的“隐形感染者”。茫无所知,让人们不免产生了些许的担忧和恐惧。2月3日下午,国家卫健委在最新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在流行病学特点方面,首先明确了“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然而,2月4日,美国《科学》杂志报道却称,此前,德国一篇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无症

2020-02-04

《自然》发表2篇新型冠状病毒论文,来自石正丽研究团队和张永振研究团队

昨日,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以“加快评审文章”(Accelerated Article Preview)形式上线两篇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论文。这两篇备受关注的同行评议论文分别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研究员领衔和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张永振教授领衔。对于自2019年12月开始从中国武汉流行的新型病毒性肺炎,石正丽研究团队鉴定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2019-nC

2020-02-04

Science期刊发文指出一篇声称无症状感染者可传播新型冠状病毒的NEJM论文存在缺陷

2020年2月5日讯/生物谷BIOON/---2020年1月30日,在新英格兰医学期刊(NEJM)上发表的一篇关于德国前四例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病例的论文上了多家媒体的头条,这是因为这似乎证实了公共卫生专家们的担心:没有显示这种病毒感染症状的人仍然可以将这种病毒传播给其他人。这可能使得控制这种病毒更加困难。中国研究人员此前曾建议无症状的感染者可

2020-02-05

2020年1月24日Science期刊精华,我国科学家同期发表三篇Science论文

2020年1月30日讯/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20年1月24日)发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让小编一一道来。1.Science:重大进展!RNA疫苗让claudin-CAR-T细胞更有效地抵抗实体瘤doi:10.1126/science.aay5967利用经过基因改造后表达嵌合抗原受体(CAR)的T细胞(CAR-T)进

2020-01-30

复旦大学张永振课题组发表Nature论文揭示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与中国正在爆发的人类呼吸道疾病有关

2020年2月4日讯/生物谷BIOON/---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和寨卡(Zika)等新兴传染病对公共卫生构成了重大威胁。尽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如何、何时和何地出现新疾病仍然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最近在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报道了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自第一位患者于2019年12月12日住院以来,截至2020年1月25日,已报道了至少1975例病例

2020-02-04

我国科学家两篇Lancet论文揭示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类似于SARS病毒

2020年1月27日讯/生物谷BIOON/---两项新的研究表明一种称为2019-nCoV的新型冠状病毒在中国和附近国家快速传播,它引发的症状似乎与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SARS-CoV)爆发时观察到的症状相似。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1月24日在线发表在Lancet期刊上,论文标题分别为“Clinical features

2020-01-27

Altmetric百篇论文——医学相关研究精选

Altmetric是一家跟踪和分析与学术文献有关的在线活动的公司。其中,“Altmetric百篇论文”是由该公司收集的,年度影响力最高的100篇论文合集。这些论文的共同特点是具有高度的社会影响力,能够引起公众的广泛讨论。

2020-01-18

Cell期刊评选出2019年发表的9篇最佳论文

2020年1月12日讯/生物谷BIOON/---一年一度的Cell最佳系列终于出炉了。2020年1月6日,Cell期刊(最新的影响因子为36.216)从2018年年底和2019年发表的论文中评出了9篇“最佳论文”。它们分别是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Philipp Keller团队开发出新型智能显微镜,在四维水平下观察活鼠中的胚胎发育;利用深度学习从原始序

2020-01-13

《科学家》杂志评选出2019年十大论文撤回事件

2019年12月30日讯/生物谷BIOON/---又过了一年,又有1433篇论文(数量还在增加)撤回。《撤稿观察(Retraction Watch)》已存在10年头了。就像往常一样,它包括一个新的记录,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数字,还有一些离奇的事件。当然,它也包括某种值得效仿的行为。以下是本年度最热门的撤回报道,排名不分先后:1.当研究人员在2018年9月报道他

2019-12-30

Neuron发表论文:“星爆无长突细胞”控制细胞命运之路

焰火升空,烟花怦然绽放,照亮了黑夜,也照亮观众的眼眸。能够欣赏光在瞬息间的千百般变化,要感谢我们的视网膜。视网膜上紧凑排列着近百种不同类型的神经细胞,它们连结成复杂的神经网络,飞速传递信号和整合信号,让大脑实时感知到眼睛所见的盛景。在这些视网膜细胞中,有些成对存在的神经元,其中一个在光亮增强时有所反应,另一个在光亮减弱时有所反应,这样的设置对我们感知光的明暗

2019-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