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骏:从Bioplex应对临床需求和质控角度探讨新诊断技术如何满足临床实际需求
主要内容包括:新技术的开创和革新,历程和关注,成功产品的要素,临床诊断的需求,液相芯片技术历史,高速灵敏的新技术,检测流程的革新,对传统技术的全面革新,数字PCR技术的浪潮,ddPCR技术前景广阔
非编码RNA参与狼疮等自身免疫病的病理机制及临床意义
信号通路中的一些关键分子的表达或功能失调会导致细胞内信号通路紊乱从而参与疾病。非编码RNA(ncRNA),包括miRNA和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信号传递通路的调节中有着重要作用。我们以系统性红斑狼疮这一重要自身免疫疾病为研究模型来研究非编码RNA在自身免疫病关键致病通路中的作用。我们已发表的系列工作揭示了遗传及表观遗传因子可导致与狼疮重要免疫表型相关的一组miRNA表达异常。我们也进一步多方位阐述了多个miRNA分别或协同参与狼疮脏器受累相关的免疫炎症通路的异常活化的分子机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体外实验和体内研究证实了靶向干预疾病相关miRNA可以改变疾病的异常免疫病理表型(Nat Med 2012; PLoS Genet 2011; Blood 2010;J Immunol 2010; Arthritis Rheum 2009; 2010; 2011。受邀在Nat Rev Rheumatol上发表特邀综述)。干扰素通路异常激活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近期我们的研究发现lncRNA能调节干扰素通路中的一个关键转录因子STAT1的表达从而参与STAT1信号传递通路的调节。这些研究为深入阐明ncRNA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细胞和分子机理,为今后发展ncRNA靶向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李光申:异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小脑萎缩症的临床经验
疗效良好、副作用小、个性化等优势,使得细胞治疗在临床治疗领域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其中,充满发展前景的干细胞治疗,更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医疗机构与药厂关注的重点。
来自台湾的李光申教授以幽默的风格介绍了以异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小脑萎缩症的临床经验。
小脑萎缩症(Cerebellar Atrophy)的全名为「小脑退化性动作协调障碍(Cerebellar Ataxia)」,患者的小脑、脑干和脊髓会产生退化性萎缩。疾病特征是因小脑萎缩、小脑功能不良所引起的缓慢渐进性的共济失调,如走路时步履不稳、肢体不协调;说话时发音含糊不清、无法控制音调;眼球转动不平顺;吞咽困难、进食时容易呛咳等。
在临床上的表现除了以小脑的症状为主外,也有些患者因神经系统其他部位的病变引起其他症状,包括复视、巴金森氏症、肌肉萎缩、四肢感觉异常或肌跃症等。
发病年龄在不同类型的小脑萎缩症稍有不同,一般多半在青壮年20至50岁之间。目前并无有效的治疗方式。
本演讲将分享对于此类患者,经由静脉输注异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小脑萎缩症之安全性及疗效评估,以及异体间充质干细胞经由规范化生产,成为药物供临床常规使用之经验。
陆舜:精准肿瘤学时代基于组织标本的肺癌临床研究
Personalized medicine may be defined as “a medical model using molecular profiling technologies for tailoring the right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the right person at the right time, and determine the predisposition to disease at the population level and to deliver timely and stratified prevention”. Progres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driven genes and drug actions are opening opportunities to match therapies to lung cancer patient populations, and thus pave the way towards a more personalized medicine. The use of driven genes such as EGFR, ALK, and ROS1 et al can help identify patients that are more likely to respond favorably to a given therapy which is approved by clinical trials. Increasingly, we find application in order to stratify different patient groups in terms of clinical response, so as to develop personalized, preventive or therapeutic strategies.
POCT临床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李智医师从POCT的定义、技术发展、临床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并就"基于纸质的ECL 3D 检测肿瘤标志物CEA检测"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
李智介绍道,POCT具有简便快捷的特点,同时,为了满足临床需要,POCT享有一定程度的"临床豁免权",也就是说在检测过程中,POCT不需要操作者干预,不需要技巧或专门知识,无需电子或机械设备保养,所得结果不需要操作者校准、解释和计算。
目前POCT产品已经在临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心血管疾病诊断、口服抗凝药检测、抗血小板药物选择、新生儿微量血样检测、微生物与毒品检测、早孕检测等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1)在儿科的应用:其优点是不言而喻的,儿童和成人的就诊方式完全不同,适合儿童的诊断行为需要轻便,易用,样本需求量少,样本无需预处理,快速得出有效的诊断结果。同时缩短就诊时间和父母的满意度也很重要,POCT基本可以达到上述目的。
(2)在心血管疾病上的应用 :美国临床生化科学院关于冠心病时心肌标志物的应用建议中已明确将POCT的使用和注意事项写进条款。如:"11为了缩短分析前的检测周转时间(TAT),检测标本应选择肝素抗凝的血浆(血清和血浆检测旨果无明显差异分析测定时间应<30分钟。
(3)血液学:POCT在血液学方面主要是凝血机制检测;如口服抗凝血治疗(oralanticoagulation therapy),心脏手术进行时的凝血监测,肺部血栓和深层静脉血栓的诊断,如:PT,APTT。Fib,D -dimer的检测,最新又出现POC血小板功能检测仪(POC Platelet Function Measuring Devices),快速检查血小板功能。
(4)微生物与毒品检测:POCT在诊断微生物方面要比传统的部养法或染色法快速和灵敏得多,这可以让那些私人诊所或不具备条件的社区医疗机构也能快速得到诊断结论,帮助医生们确定病情。此外,对于海洛因、可卡因、大麻、安非它命等毒品,POCT技术能在短时间内筛选大量样本,可以广泛用于公安部门,社区医院,戒毒中心,运动会等机构和活动。
(5)POCT在急诊医疗中的作用:2012年澳大利亚奥斯汀医院重症监护室的一项前瞻性一个研究,即通过采用POCT检测方法对急救医疗队送来的呼吸困难的患者行多项生物标志物(包括BNP、D-dimer、CK、CK-MB、TnI)的快速检查用于评估预后价值。结果发现:尽管BNP和D-dimer阳性并不能完全判断这些患者入住ICU或住院死亡率,但正常水平的BNP和D-dimer可以排除其入住ICU和入院死亡。
(6)POC基因检测有日趋广泛应用的趋势:如采用新式POC基因检测方法鉴定CYP2C19 * 2等位基因携带者用于评估PCI后是否需要使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结果显示PCI后采用POC法基因检测能有效的在床边鉴定CYP2C19 * 2等位基因携带者并用普拉格雷治疗降低治疗后的血小板高活性,即POC检测开启抗血小板个体化治疗的大门。
此外,今年POC均相荧光传感器检测血清白蛋白; 带内标微型蛋白芯片-POCT法检测新生儿败血症; 快速等温扩增技术快速诊断HIV和结核;芯片兼容的样品制备在感染性疾病诊断,即基于微流体的诊断技术用于感染性疾病诊断,如采用液流芯片技术在呼吸道标本中扩增甲流RNA;采用应用型专用集成电路读数仪快速检测心脏标志物等等最新的POC分子诊断技术不断见诸于各类医学期刊,都展示了POC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POCT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对于操作人员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检验成本偏高,检测报告不规范等问题。李智医师认为,只有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对POCT实施全面、规范的质量管理、加强医师、护士及相关人员培训,方能使POCT健康地造福于社会。而POCT技术在检验医学快速发展的今天,也一定会在"逆境中"不断壮大成长。
POCT临床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1)
李智医师从POCT的定义、技术发展、临床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并就"基于纸质的ECL 3D 检测肿瘤标志物CEA检测"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
李智介绍道,POCT具有简便快捷的特点,同时,为了满足临床需要,POCT享有一定程度的"临床豁免权",也就是说在检测过程中,POCT不需要操作者干预,不需要技巧或专门知识,无需电子或机械设备保养,所得结果不需要操作者校准、解释和计算。
目前POCT产品已经在临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心血管疾病诊断、口服抗凝药检测、抗血小板药物选择、新生儿微量血样检测、微生物与毒品检测、早孕检测等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1)在儿科的应用:其优点是不言而喻的,儿童和成人的就诊方式完全不同,适合儿童的诊断行为需要轻便,易用,样本需求量少,样本无需预处理,快速得出有效的诊断结果。同时缩短就诊时间和父母的满意度也很重要,POCT基本可以达到上述目的。
(2)在心血管疾病上的应用 :美国临床生化科学院关于冠心病时心肌标志物的应用建议中已明确将POCT的使用和注意事项写进条款。如:"11为了缩短分析前的检测周转时间(TAT),检测标本应选择肝素抗凝的血浆(血清和血浆检测旨果无明显差异分析测定时间应<30分钟。
(3)血液学:POCT在血液学方面主要是凝血机制检测;如口服抗凝血治疗(oralanticoagulation therapy),心脏手术进行时的凝血监测,肺部血栓和深层静脉血栓的诊断,如:PT,APTT。Fib,D -dimer的检测,最新又出现POC血小板功能检测仪(POC Platelet Function Measuring Devices),快速检查血小板功能。
(4)微生物与毒品检测:POCT在诊断微生物方面要比传统的部养法或染色法快速和灵敏得多,这可以让那些私人诊所或不具备条件的社区医疗机构也能快速得到诊断结论,帮助医生们确定病情。此外,对于海洛因、可卡因、大麻、安非它命等毒品,POCT技术能在短时间内筛选大量样本,可以广泛用于公安部门,社区医院,戒毒中心,运动会等机构和活动。
(5)POCT在急诊医疗中的作用:2012年澳大利亚奥斯汀医院重症监护室的一项前瞻性一个研究,即通过采用POCT检测方法对急救医疗队送来的呼吸困难的患者行多项生物标志物(包括BNP、D-dimer、CK、CK-MB、TnI)的快速检查用于评估预后价值。结果发现:尽管BNP和D-dimer阳性并不能完全判断这些患者入住ICU或住院死亡率,但正常水平的BNP和D-dimer可以排除其入住ICU和入院死亡。
(6)POC基因检测有日趋广泛应用的趋势:如采用新式POC基因检测方法鉴定CYP2C19 * 2等位基因携带者用于评估PCI后是否需要使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结果显示PCI后采用POC法基因检测能有效的在床边鉴定CYP2C19 * 2等位基因携带者并用普拉格雷治疗降低治疗后的血小板高活性,即POC检测开启抗血小板个体化治疗的大门。
此外,今年POC均相荧光传感器检测血清白蛋白; 带内标微型蛋白芯片-POCT法检测新生儿败血症; 快速等温扩增技术快速诊断HIV和结核;芯片兼容的样品制备在感染性疾病诊断,即基于微流体的诊断技术用于感染性疾病诊断,如采用液流芯片技术在呼吸道标本中扩增甲流RNA;采用应用型专用集成电路读数仪快速检测心脏标志物等等最新的POC分子诊断技术不断见诸于各类医学期刊,都展示了POC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POCT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对于操作人员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检验成本偏高,检测报告不规范等问题。李智医师认为,只有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对POCT实施全面、规范的质量管理、加强医师、护士及相关人员培训,方能使POCT健康地造福于社会。而POCT技术在检验医学快速发展的今天,也一定会在"逆境中"不断壮大成长。
汪道文:目标二代测序及其临床应用
二代测序技术的显著特点是高通量。我们使用ION Torrent PGM 和 Ion Proton对肥厚型心肌病、遗传性心律失常和猝死、遗传性多囊肾、男性甚至障碍等疾病采用目标基因(每种疾病30-80个基因)成功进行序列测定,平均达到500乘,经过一代测序验证其正确率为99%以上。通过该测定使这些疾病得到准确诊断,对于临床治疗和疾病预后评估有重要帮助。
干细胞临床研究现状
中科院院士吴祖泽在“2012细胞治疗技术研讨会”上发表演讲,以《干细胞临床研究现状》为题,主要围绕世界各国干细胞研究成果,如何制定规范我国干细胞研究领域的行为准则展开。
美国Osiris医药公司5月17日宣布,加拿大卫生监管机构已批准使用该公司的Prochymal药物治疗儿童急性移植抗宿主疾病(GvHD),Prochymal成为全球首个获准用于治疗全身性疾病的干细胞药物。
韩国已批准两例干细胞治疗药物
2011年7月11日,韩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正式宣布,准许由FCB-Pharmicell公司开发的心脏病治疗药物Hearticellgram-AMI投放市场销售。接着于2012年1月8日韩国食品药品厅表示,本月中旬或将批准Medi-post公司的软骨再生治疗药物Cartistem和Anterogen公司的肛瘘治疗药物Cuepistem的生产许可。根据韩国政府和相关企业的公开信息,若Cartistem和Cuepistem获得生产许可,可以在一个月到两个月内进入韩国市场。
对我国干细胞领域监管的启示
与上述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在哪儿?吴院士认为有三点不足之处:一、我国尚未建立统一的质检标准与质检受理单位,二、干细胞临床研究与应用的审批规程和监控规则有待理顺,三、一些单位作了过度的、不科学的商业炒作,造成负面影响。
2011年12月16日,卫生部发布《关于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和应用自查自纠工作的通知》 ,各个干细胞研究单位需按照此通知进行自查自纠工作。接着于2012年4月,又出台了《干细胞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暂行)》 、《干细胞临床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初稿)》两个文件。
干细胞的体外修饰
干细胞制剂的制备除必须遵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干细胞制剂的检定必须符合《人体细胞治疗研究和制剂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中的相关规定外。若干细胞的体外修饰涉及基因修饰,还须遵守 《人基因治疗研究和制剂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若与其它生物材料联合使用,必须符合医疗器械的相关管理规定。
干细胞研究与应用的科学性和伦理性
干细胞研究与应用需要严格的科学设计、科学实践、科学鉴定、科学审查、科学管理和相应的科学资责、严格的准入、监管制度。
由于其在细胞材料的征集、管理、研究、使用、近期与远期影响等方面的特殊敏感性,必须接受严格的伦理审查和监督,严格遵循相关的法规制度,贯彻知情同意原则,切实将患者和受试者的权益放在第一位。
干细胞临床研究基地的要求
吴院士指出,申请干细胞临床研究基地必须是三级甲等医院,并已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证书》,承担过药物临床试验,主要研究人员具备干细胞研究经验,并经过相关培训,取得培训证书。
基因修饰DC的临床治疗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为一种骨髓来源的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 APC),它在免疫反应的诱导和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为T和B细胞免疫反应的关键调控者。DC作为免疫反应的关键"决策细胞",它是对免疫系统进行治疗性操作以增强针对肿瘤抗原的免疫反应的理想靶点之一。
在肿瘤疫苗的研究中,DC常作为一种"天然佐剂"来诱导肿瘤抗原特异性效应和记忆性细胞。自从199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Hsu等在Nature Medicine上报道了全球首项DC肿瘤疫苗临床研究以来,基于DC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一直处于研究中,一系列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或已经完成。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3支DC肿瘤疫苗获得了上市批准:sipuleucel-T(Dendreon,美国)、CreaVaxRCC(CreaGene,韩国)和Hybricell(Genoa Biotechnologia,巴西),DC肿瘤疫苗已经由实验室走上临床,其可行性和安全性以及对部分患者的有效性已经得以证实,但从总体上来看,DC肿瘤疫苗诱导的临床反应仍有限,受制于DC的成熟度、与临床反应相关的细胞免疫反应的诱导、外源性负载的表位数量较少等因素,这表明传统DC肿瘤疫苗功能可能需要进一步改进,而基因修饰的表达肿瘤抗原和增强免疫反应的免疫刺激分子、细胞因子或趋化因子以及下调免疫负调控分子(如SOCS1等)的DC将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10多年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单纯基因修饰DC治疗或它与其他治疗手段联合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它将是未来DC肿瘤疫苗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尤其是应用于常规治疗手段后的微小残留病灶的辅助治疗或与其他抗肿瘤或免疫增强治疗手段的联合治疗。
免疫综合治疗肺癌术后病人的临床效果
肿瘤细胞的多态性决定了一种治疗方式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问题,根据这个思路我们采用细胞免疫综合治疗的方法治疗恶性肿瘤术后病人,以达到阻止肿瘤复发和转移。
2005年至2011年3月期间我们采用DC+CIK配合免疫调节或化疗的方法治疗了各种肺癌术后病人20例,其中腺癌12例、鳞癌7例、小细胞肺癌1例。经1~4疗程的治疗(平均1.4疗程),共有4例病人复发,其中3例死亡。病人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6.7%、86.7%。
根据治疗组病人的手术病理结果,寻找病理分期相近的同期病人为对照组,对照组病人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28.6%、2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以DC和CIK为主的细胞免疫综合治疗对防止肺癌术后病人肿瘤复发转移,延长病人5年生存率有效。